更新时间:2025-09-21 04:03:36
在一个主观上不太想睡觉,但客观上有点困的晚上,刷到了这部纪录片。很吸引我的是因为它标题中的“清醒边缘”四个字,以及这部纪录片关注的主题,双向情感障碍。
可能是纪录片的讲述节奏比较慢,也可能是在讲述风格上、它属于那种看到开头就知道故事结尾的类型(主人公在罹患精神疾病之后,仍然认识到了坚持吃药的重要性,积极乐观地对抗疾病并且参与生活)所以第一天晚上并没有看完这个故事,只是顺着一开始的感受在豆瓣标记了三星还行的评价。
早上看完之后,思考了一下将评分修改为两星。我会觉得,一方面在中国目前的公共空间中,能够聚焦于这部分特殊群体的问题和感受,能将这个故事讲出来、让更多的普通人看到这部分群体的经历和体验,本身是一件非常难能可贵的事情。更何况整体而言,整个纪录片也在尝试尽力去做到不加评价,不予批判,尽量客观地呈现当事人的经历和感受了。
但我又会觉得另一方面,这部纪录片选择的记录对象,本身很难以「代表」甚至是「反映」双向精神障碍群体的感受和需求,这样的话,纪录片拍摄出的一些细节和行动,传达的一些价值观念和观点,极有可能会产生“更大的恶”,助力更为不好且广泛的社会影响的产生。
比如很有可能,公众在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会觉得,我知道你是双向情感障碍,我知道你很难受,但这样不好,你要好好吃药,你要遵医嘱,你要住院,你要积极地去和原生家庭和解,你要从这样的经历中康复、去从事正常的生活工作,甚至去结婚生子……什么,你说你做不到,你不想做?这怎么能行呢,你看在这部纪录片中,主人公不就是这么做的,同时也取得了不错的结果,为什么他可以,你不可以呢?你们不都是双相吗?
我的意思是,并不是说上面这样的发展历程和结局是不值得期待的,不管是双相患者还是他们的朋友,我们都很希望他们能够不再受到疾病的困扰,能够具有重新快乐生活的能力。但问题在于,即使我并不是一名双相患者,我也可以感受到,前面「复原」甚至是「康复」的过程,在这部一个小时的纪录片中被无限地缩短了;甚至很多艰难的时刻、自我的挣扎被抹去了;很多其他的声音、其他的想法,比如药物治疗一定是好的吗,住院一定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吗,家庭社会一定能够提供平等的支持和帮助吗?在这部纪录片中都消失了,甚至从来都没有存在过。
除去这些表面的,我会觉得真的让我感到不舒服的根源在于,既然已经是一部关注边缘群体的纪录片了,为什么还要将镜头对准那些边缘群体中生活的还ok的、在按照主流范式积极解决问题、并且目前现状还不错的已经和解了的人?有一种就算是生病了,也需要被评选出一种“优秀病友”的感觉。
除去观看时整体的不好的感受,我会觉得还是有一些地方蛮触动的,至少这部纪录片提出了一个比较好的问题。因为可能就双相疾病而言,我目前处于旁观者和局外人的角色;但就像纪录片末尾呈现的数据一样,当神经症人格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一部分,究竟有多少个体能够独善其身,真的去标榜自己“正常”呢。会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处于清醒和梦幻的边缘地带,我们意识到自己正处于沉沦的危险,但我们又不知道可以做什么会更好一些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上一篇:生死危机|装备全靠借,轻松打老怪